查看原文
其他

复学在即,你的学校准备好了吗?

刘灵、江立敏 建筑实践 2022-04-24



刘灵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四院教育文体事业部设计总监


江立敏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收稿时间 2020–04–08(本文内时效信息以收稿日期为准)

* 本文编辑自《后疫情期基础教育校园设计思考——打造校园内部安全岛》,原文刊载于《建筑实践》2020年05期P36–41,请点击原文链接或扫文末二维码购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全国中小学校园自寒假放假至今仍处于封闭状态,虽然采用了网络教学的形式坚持授课,但相对于真实课堂,网络教学的课时数量、学科种类、实操实感等方面的劣势还是比较明显。此外,师生的面对面互动的缺失也带来了学生心理发育和社会能力发展的少量迟滞。由此侧面证明,在当下教育机制和技术支撑的现状下,真实课堂仍是基础教育必须的物质基础。


随着疫情控制取得初步胜利,多地公布中小学开学时间,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后疫情期的真实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专注于基础教育校园设计的建筑师而言,是时候深入思考本次疫情的后继影响,并在接下来的设计和改造中予以应对。


教育部表示,开学需满足三个条件:(1)疫情基本得到控制;(2)社会家长都认为,或绝大多数认为现在开学是安全的;(3)开学后必要的防控物资和条件到位。这里对社会和学校的权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对学校而言,若无法满足以上条件则不能仓促开学,要避免过分强调防疫对教学和其他活动的束缚。而在学校内部,建设和运营的防疫目标则很明确——打造校园内部安全岛。


作为安全岛的校园应尽可能地让师生活动如疫情发生前一般活跃自在,且能应对今后满足开学条件前提下的其他流行传染病侵扰。为达到这一目标,笔者总结了新学校校园设计的若干要点,现有校园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也建议据此做一定改造。


1. 校园入口空间设计与改造


中小学校园的入口空间一般包括通道区、公示区和家长等候区三个基本部分,还可能根据需求设置景观展示区、停车区和快递收取区,其中通道区可分为车流通道和人流通道,也可以通过管控手段,人车流错时使用共用通道。


在后疫情期,校园入口空间建议增加防疫检查区和临时隔离区,在防疫检查区及时发现流行病患儿送入临时隔离区,之后视情况直接交由家长回家自行隔离,或送入临时隔离区等候救护车接送入院。防疫检查区形态狭长,需要充分预留纵向空间,避免进入口人群过度聚集。建议采用灵敏度高、通过率快的体温检测仪器,若采用效率较低的手持式体温仪,建议设置多条检查通道。临时隔离区应能遮蔽风雨,保证病患基本的舒适感。这两个区域可采用长期建筑物的形式,也可在预留位置布置临时设施。校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判断,或平日长期坚持入校检查,或仅在流行传染病疫情触及预警标准后启动检查。


对于国内正规的幼儿园而言,每日入园晨检已是惯例,但一般的形式是孩子进入园区后在门厅处进行晨检。建筑师在设计前可与园方讨论,是否将晨检位置外推到园门外,以提高内部安全标准,保证幼儿园内部成为安全岛。既有校园入口如需进行相关改造,需关注各区域的面积与尺度,避免过分狭小逼仄。


前疫情期与后疫情期的校园入口空间基本分区图对比


2. 校内突发病疫处置空间设计与改造


校园入口空间成为建设安全岛的关键防线,目的是为了师生们在校内自由活动,不受侵扰。但与人类共存的流行传染病众多,校园内难免有突发疾病的情况,此时对病人的快速有效处置十分重要,一要尽快让病人获得救治,二要尽量让其他师生与病人及其致病相关物有效分隔。为此,建筑师在校园设计和改造时需要关注以下两方面:


(1)提高对校医室的重视程度,将其布置在便于到达校园大部分区域的较中心位置。在校医室内部设置可直通室外的隔离病房,防止流行传染病人和其他病人共处一室,使病人可以不经过室内空间离开校园。


(2)针对多种类型的流行传染病人容易呕吐腹泻的情况,采用减小单元规模、增加数量的设计策略,提高卫生间的分布密度,使病人更容易到达卫生间,避免污染教学和公共空间,提高清洁效率。这一设计策略在医院设计升级过程中被证明有效,在校园设计中也值得借鉴,但增加卫生间数量的同时也需要配合提升排风换气条件和保洁措施。


校医室示例


3. 双走廊体系与教学单元独立入口设计与改造


在相对少数的情况下,常见流行传染病会在一个或几个班级内部传播若干病例。在未达到班级整体居家隔离的警戒标准情况下,班级未生病的学生仍会上学,但会以班级为单位相对其他师生隔离。这种情况下,借用日本中小学常用的双走廊体系和独立教学单元入口设计将有利于遏制疾病的进一步传染。所谓双走廊和独立入口,指的是设置室内主走廊和室外辅助走廊,教学单元向两个走廊开门,其中面向外走廊设置凹入式入口空间,设置鞋柜、伞架和休息凳,师生可以不经教学楼公共空间,直接进出教学单元。


当然,双走廊和独立入口的设计远不仅为了满足防疫要求,除了提供遮阳和空中绿化外,更多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减轻低年级学生对公共空间的敬畏感,以及更重要的,在地震时快速撤离室内,保护师生人身安全。


品川学园的双廊结构与独立入口


4. 空气质量与室温控制平衡设计与改造


新鲜空气充足是校园室内空间设计的一贯目标之一。新鲜空气充足不仅有助于预防病症传染,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健康生长,《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明确提出: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保证教学、行政办公用房及服务用房的室内空气中CO2的浓度不超过0.15%。规范还指出,非严寒与非寒冷地区全年,严寒与寒冷地区除冬季外应优先采用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新学校设计实例中都会考虑设置或预留空调系统,少数学校会设置新风系统,以实现程序化控制空气质量。更多情况下,使用空调或暖气与直接开窗通风形成了一定矛盾,只能以精细化的管理手段达到空气质量与室温控制的平衡。


后疫情期对这个平衡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促使我们思考建筑设计优化的必要性。通过设置独立于采光窗的小型通风口,创造持续但低流量的空气流通是一个设计优化方向,它可以长期开启,仅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关闭,从而降低对管理的要求,避免人为因素带来失衡。《规范》中有对寒冷严寒地区教室的排风设计建议,值得借鉴用于其他地区使用空调或暖气的学校。外墙通风口可以单独设置在低处,注意避免与座位距离过近;也可以与采光外窗结合设置,位置相对灵活。现有的通风模拟软件可以对具体案例实施模拟,计算出每个房间需要的通风口面积。通风口的构造需要细致处理,能够便捷开启,还可以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增加风向调节装置和空气过滤装置。


规范中排风口与排风道示意图

东京青山学院中等部外墙通风口 


5. 可持续性基础防疫措施设计与改造


疫情期间,针对新冠肺炎传染的预防措施繁多,在后疫情期势必不能,也没有必要全部保留。但一些最基础的预防措施应成为大众常态化的生活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勤洗手:控制疾病感染的三大主要方式是消除病原体(感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改善宿主抵抗力,洗手是阻断传播途径的基础有效手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为促进师生养成勤洗手的生活习惯,需关注以下几点:


其一,设置数量充足、分布均匀的洗手池除卫生间和食堂配置的洗手池外,独立式洗手池也非常必要。这方面可借鉴日本校园的设计经验,在操场靠近教学楼处设置洗手池是常规配置,孩子们运动游戏后洗净手脚再进入室内。在入口门厅、走廊等公共空间多点设置洗手池也是常见情况,以保证师生便捷使用。在国内有案例在每个教室设置洗手池,这也是一种选择,但需要注意周边墙地面的防水防污构造。


东京赤塚第二中学的庭院洗头台


其二,设计适合师生使用的洗手池。既要设置足够的数量,以符合学校短时多量的使用特征,也要注意特化尺寸,以匹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人体尺度。建议采用一体式洗手池,避免接缝处藏污纳垢。尽量采用非直接接触式的水龙头开关方式,比如感应式、手肘开关式、脚踩开关式等。


其三,为洗手池设置充足的辅助设施设备,如洗手液盒、干手设备和宣传栏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表明,不提供干手设备,将明显降低洗手的发生率。一副张贴在洗手池边的七步洗手法招贴画,也将大大提高师生的洗手意愿,因此设置宣传栏也是设计要点之一。


品川学园的独立洗头台


其四,必要时设置补充性洗手设备。在卫生要求更高的校园,或防疫风险提高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免洗洗手液作为补充,设置点位包括门厅、走廊交叉点、电梯厅等。


以上,是笔者对于建设学校安全岛的五条建议措施。当然,应对后疫情期的学校物理条件需求,仅靠以上几点应该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建筑师参与思考和实践,以本次疫情为鉴,为今后的学校安全岛建设提供更好的建议和案例参考。


© 建筑实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新刊推荐 | 《建筑实践》2020年第5期 特辑:重塑未来校园


向社区开放的学校:专访Henning Larsen合伙人Claude Godefro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